视频播放

× 巫文化·更多 楚文化·更多 傩文化·更多 社火·更多 回到地图

提到巫文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往往都是装神弄鬼的那一套,尤其在科学文明已经春风沐雨般的今天,人们更是难以理解巫文化背后的积极意义了。然而,如果我们放下偏见,亲身走进巫文化滥觞之地的巫山巫溪等地,就会发现,事实上巫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文明的早期印记,背后保存了许许多多华夏文明的母题,是人类童年时期的集体记忆中最为辉煌灿烂的部分。比如巫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又比如起源与盐、药文化的巫术,还比如巫歌、巫舞、巫戏等形式多样的艺术文化。 中国的巫文化,起源于4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巫的初级阶段),到了50万年前的渔猎时期,它已发展较为成熟,从而进入中级阶段。直到1.4万年前的农耕时期,它已发展相当完备,进入了高级阶段。这时,一部分由巫舞演绎成傩舞,逐渐形成傩文化。而巫仍保持它的原始属性继续流传。古时,巫被单称为“方”、“术”、“法”、“技”。连称则为“方术”、“方技”、“术数”、“法术”、“法事”等。巫师们常做些吞刀吐火,装神弄鬼的巫技,以显其“超常功能”。巫师在漫长岁月的实践中,创造了“神学(巫文化)”、“人学”、“美学”、“哲学”、“天文”、“星象”、“地理”、“物理”、“化学”、“超常功能”、“气功”、“武功”、“军事学”、“音乐”、“舞蹈”、“杂耍百戏”、“魔术”、“骗 术”、“邪术”等等。正因为他们从来不懂什么是“科学”和“伪科学”,只知道凡是能够在法事中显示神异的东西,就把它吸收到巫术中去。因此,巫术就包含了“真科学”、“伪科学”、“真功夫”、“假功夫”、“魔术”、“骗术”等,鱼龙混杂,无所不有。 巫是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宗教的代表,是原始精神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原始意识形态的体现者。巫与官结合,谓之“官巫”,与医结合,谓之巫医;与史结合,谓之史巫;与占卜结合,谓之卜巫;掌握了天文,谓之星占家;掌握了地理,谓之堪舆家;掌握了炼金术、炼丹术,成为游方术士;掌握了象形文字,使殷商甲骨文成为观察与占天文、地理文化和各种“国之大事”的忠实记录。巫还善于表演,后衍变为“优”,成为最早的歌唱家、舞蹈家和神话传说的传承者。总之,在人类早期发展史上,巫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建立原始文化的功臣。 巫文化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大概要数“巫术”了,然而,这恐怕也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巫文化误解最深的内容之一。 从历史上来看,三峡地区自古就有崇尚巫术占卜的传统,其中,尤以巫山、楚地为主。这里巫风弥漫,历来就有“信鬼巫、重人祠”的习气风俗。在民间,人们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巫术占卜活动。无论是造屋铺桥,还是修堤筑坝,先民们往往都习惯于求神问佛,占卜问卦。甚至连生老病死,丧葬嫁娶,也都离不开巫师鬼神的指引和帮助。

由于受到佛、道轮回思想的影响,巫文化中对于人死后的灵魂归属问题也格外重视。不仅如此,关于人死后灵魂归宿这个问题,人们还发明了很多别的巫术形式。即便是到了现今,在巫溪等地的民间也还零星地保留着跳端公、告阴状、赶白虎、化九龙水、请七仙姑、请桌子神等巫术形式。比如,其中比较常见的“跳端公”,它常常又被称作“过刀桥”———这是一种专门为超度死者所做的法事。根据习俗,作法事之前,首先得扎好“刀桥”。而所谓的“刀桥”,其实是将两尺长的刀每隔一两尺远缚在两根竹竿上,共绑十多把刀,并需要将两尺长的刀以每刀一两尺的间距捆缚在两根竹竿上。然后,用桌椅扎成一两丈长的桥头,将用竹竿做好的刀梯平放做“桥身”,刀口向上放置。最后,便是在阵阵锣鼓声中,由端公一边在口中念念有词,一边赤脚踩着刀口走过,而死者的亲属们则一律披麻戴孝,跟随在端公、灵幡、灵牌之后不断地作辑,以示躬送。

还有一种类似于巫蛊的“告阴状”也别具特色,这是一种将仇人姓名、生辰八字、地址等写在一张纸上,揉成团塞进即将下葬的死者口中,让死者带到阴间,请求阎王受理诉状的巫术。人们相信,这样一来,即使到了阴间,此人也会被阎王绳之以法,永世不得安宁……如今,在巫溪的宁厂镇长桂、万古一带,还流传着一种类似的暗害巫术,它是在生辰八字不容易收集到,政府机关查户口又不方便的情况下流行起来的。据说只要收集到仇人的毛发,指甲或脚印泥土等,然后将收集起来的东西盛于小竹筒内,边念咒语边涂上鸡肉(防止灵魂外跑或污灵),再用树叶包裹,偷偷投入危险之地,受术者就会逐渐痴呆乃至死亡。除此以外,巫溪地区流传的巫术还有很多种花样。比如为了驱鬼辟邪、还愿请神之类目的而采取的巫术则更是数不胜数,层出不穷。虽然这些巫术难免带有迷信色彩,然而,如果将它们放到远古人类历史上来关照,也许你就会穿过纷繁的巫术现象,站到人类和人性这个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人们对幸福、对健康、对丰收的深切渴望,并且进一步理解无论是先人还是作为后代的我们,人类所共有的渴望得到外力帮助和保护的这种人性深处的普遍愿望了。

相传,盛极一时的巴国在享受了因盐带来的丰实富余之后,紧接着又因盐而引来了邻国的嫉妒,并最终引发了楚、秦相争。巴国于是由此遭至战祸,直到最后灭亡。不难看出,在这里,盐是巴文化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从此以后民间就有了“巴不离盐,盐不离巴”的说法,然后又有了“盐巴”一说。虽然时代久远,但盐作为一种再珍贵不过的资源,在三峡地区是确有其事的。现已发现的上古三峡地区自流盐泉就有三条之多,它们分别是:巫溪县宁厂镇宝源山盐泉、彭水县郁山镇伏牛山盐泉,以及湖北宜昌市长阳县西的盐水。 [1] 作为万人敬仰的通灵使者的巫师,他们的使命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一方面他们是与神灵最接近的,负责传达神的旨意;另一方面,他们也是一个时代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特权阶级。因此,除了上面提到的制盐技术,他们往往还掌握着制药本领。而他们所采用的药,不是别的,正是“丹砂”。巧的是,这种珍贵的物质的产地不是别处,正是古时候的巫山———于是巫山在古代又被称为“丹山”。 由此可见,巫术最初的含义并不是指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而是指巫咸国的巫师们通过占星、占卜知识的运用,练就的独特土法制盐、制药之术。而拥有了盐、药文化的巫溪巫山等地,很自然的,便由此人丁兴盛,并产生了重要的巫文化。

《汉书·地理志》写道: “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 之饶……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失枝柱,与巴、蜀同俗。” 《隋书·地理志》也有“荆州尤重淫祠” 之语。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当中同样指出: “况《离骚》产地,与《诗》不同,彼有河渭,此则沅湘,彼惟朴樕,此则兰茞; 又重巫,浩歌曼舞,足以乐神,盛造歌辞,用于祀祭。”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楚文 化中有着浓郁的巫文化色彩。

巫文化是远古先民在“活物论”、“万物有灵”等 原始思维的主导下,以适应自然、繁衍族群为目标创 造的丰富、灿烂的原始文化。楚文化中的巫文化,则 更多地表现在楚国独特的高禖祭祀、巫觋政治、招魂 习俗和“卓绝一世”的《楚辞》巫风等方面,具有浓郁 的浪漫情怀。巫文化与楚文化是源与流、根与叶的 关系,在历史长河中,楚文化在巫文化的浸润中不断 成长繁荣,成为长江文明的重要典范。

中国的巫文化,起源于4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巫的初级阶段),到了50万年前的渔猎时期,它已发展较为成熟,从而进入中级阶段。直到1.4万年前的农耕时期,它已发展相当完备,进入了高级阶段。这时,一部分由巫舞演绎成傩舞,逐渐形成傩文化。 傩经历了万年的衍变与发展,由傩舞逐步发展成傩仪、傩祭、傩戏、傩画、傩具、傩坛、傩面等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傩系列文化、并幅射进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风俗风情。傩活动的主体不是巫觋,而是傩人或傩者,即直接参与驱傩的人。傩的最兴盛时期是周期,被纳入“礼”的范畴,从而形成国傩、大傩、宫廷傩、军傩、寺傩、社傩、乡傩、族傩、教傩、游傩等。周代的君王每年要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举行国傩、天子傩和大傩的祭祀活动。傩祭仪式由装扮图腾神灵的方相氏主持,调动上自天子、百官、下及巫觋、士兵、农民、儿童、民间艺人和黎民百姓,几乎是动员全民,与恶劣气候、鬼疫、邪恶等进行积极的抗争,以求获得风调雨顺,寒暑相宜,人寿年丰,六畜兴旺,国泰民安和社会稳定。“人为宗教”宣扬神灵主宰世界,主宰人类命运,要信徒们匍伏在神灵脚下,消极地等待神灵来世的恩赐。傩则热衷于人类以巫术精神主宰今世自己的命运,这便是傩魂的核心思想。 傩祭祀的主神是农神,祭祀目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傩的主要特征是“太阳神鸟”。宋代傩在继承隋唐傩的基础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受到“三教合一”的影响,傩吸引了儒、佛、道三教的神灵,此外还有历史人物神和民间传说神,在宫廷大傩仪式中,任职长达两千年的驱鬼逐邪英雄方相氏这个角色,被钟馗、五道将军、金刚力士、六丁六甲所代替,亦即图腾神被人物神所代替。 傩有跨越人类多种社会制度的漫长历史,有处于各种时间、空间的表现形式,有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至今尚未完全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一只脚尚停留在原始思维和巫音、巫舞之中,另一只脚却已迈进了近代生活和艺术大门。把傩作为一种复合的文化(傩与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态进行考察研究很有益处,学者们称之为傩学或傩文化学。

社火脸谱起源,据陕西的民间艺人介绍,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逐鬼的民间习俗,并逐渐融入到了社火中。学术界则普遍认为,脸谱的起源是周秦时的傩舞。

赤沙快活”属于社火的一种,是民间社火的一朵奇葩,它与“山社火”、“马社火”等相比少了一些庆贺丰收、打诨取闹的喜庆,多了一份动刀动枪、血肉横飞的“血腥”,故人们又常把“赤沙快活”形象且十分逼真地称为“血社火”。赤沙镇的“血社火”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它是每逢闰年正月十五才表演一次。一般的社火都有无数个戏本,然而赤沙镇的“血社火”却是独本戏,那就是《武二郎血溅狮子楼》,说的是《水浒传》中西门庆和他的门徒被打虎英雄武二郎血刃的故事。第一次见到“血社火”的人肯定会面容失色、魂飞魄散,看那些“恶徒”:有的被斧子砍进头颅;有的被锥子直刺眉心;有的被铡刀斜劈脑袋……一个个血肉横飞,惨不忍睹。他们都锁住眉头、双目紧闭、痛苦万分,恰似经历一场生死败战,一行“恶徒”随着大队人马游街示众。队伍的最后则是武二郎手擒西门庆、怒举潘金莲,好似一场恶斗在狮子楼刚刚结束。